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 >> 正文
【我看园博】懂与不懂——且谈武汉园博会的四个“大师园”
发布时间:2015-10-14

武汉园博会的四个“大师园”,分别由科纳(Jame Corner)、巴瓦(Henri Bava)、奥斯蒂(Atelier Jacqueline Osty)和王受之先生设计,花园也均以其人名命名。中国人习惯“见名知义”,譬如见地名“张家湾”就可知其家族和地形的信息,见景名“柳浪闻莺”可知其景之虚实,“大师园”的命名就很难让人“见名知义”了。借得一次机会,跑马观花地将四个园子游览了一遍,回头又遍查媒体资讯,才知科纳园又称“月之园”,王受之园原名“半园”,后更名“缺园”。媒体说往届园博会上大师们的作品过于现代,有很强烈的雕塑性、装置性,中国游客看不懂。那么,本届园博会的“大师园”能让人看懂些什么?

     一般说来,园林需要可游、可赏,纯粹的雕塑则只可赏,很难游,这应该是两者的最大区别。园林的雕塑化倾向,是随着现代艺术,尤其是极简艺术、大地艺术和波普艺术的融入,逐渐兴起的。雕塑(装置)式花园中,园林要素选择和空间营造都很节制,抽象处理的艺术要求更高。总体上,四个“大师园”中,奥斯蒂和科纳的花园更近于雕塑和装置。奥斯蒂的花园总体感觉就是座“山”,从尺度上说只能说是个“坵”(hill),但在其起伏跌宕的轮廓在弥漫的水雾中若隐若现,也可以让人产生“大山”(mountain)的幻觉。这座“山”是可游或说可留的,木制平台和高高低低的斜面,可以容留人们随意坐卧靠躺,功能上也对人的停留考虑了多种可能,艺术上则表现出大地艺术的倾向,其木平台工艺处理注重细节,设计表达出女性的细腻。


武汉园博园·奥蒂斯的“山园”

  科纳的花园有美名曰“月之园”,但不知情的游客干脆称之“水泥管园”。28根巨型水泥管沿弧形放射状摆放,铺设在砾石之中。圆形管道的错位画面暗喻月亮的阴晴亏盈,5个环形院子象征五行,空间极简,适合静坐冥想。科纳园选用简易、粗糙的材料,表现月圆月缺的诗意和“五行”之文化寓意。借用上世纪描述“粗野主义”(Brutalism )建筑的话说,“月之园”是用简陋的装置“牵引出一阵粗鲁的诗意来”。

武汉园博园·科纳的“月之园”

   容简化了,尺度反常规,游人容易建立起总体印象,人们记不住设计师的“洋名”,但记得住“木头山”、“水泥管园”,这是“减法”造园的好处。遗憾的是两位设计师对武汉的闷热天气估计不足,奥斯蒂园的平台空无一处遮荫,科纳园的水泥管在阳光下也如同暖炉,除了不惧暑热的孩童爬上溜下、穿进穿出外,其他人多是穿境而过,很少驻足,大师对艺术的追求不免伤害了功能。此外,游客若不细心体察,很难从水泥管联想到月圆月缺的诗意,须等到入夜之后,藉着LED灯带的晕染,这个材料粗糙的“装置”花园才能更见其意境。

     一般游客不用知道雕塑与园林的区别,也无需弄明白各种艺术标签的含义,他们关心的是这处园林是否值得一游,简单说,最好是既好看又好玩。“好看”的标准因人而异,欧洲人能接受几何形态的抽象,中国人对移山缩水的自然情有独钟,我们懂得欣赏奇形怪状的湖石,面对亨利·摩尔的雕塑却又心生不解。园林好看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赏者对其文化表达的熟悉程度。王受之的“缺园”,原名“半园”,园子采用东方自然式基本格局,池石亭榭也用了国人熟悉的乡土材料和形式,按媒体的说法,可以“让人产生文化亲近感”。与此同时,园中又嵌入了迷宫绿篱和不锈钢镜子,藉此提供“有趣”的游园体验,使“熟悉”的文化又多出一半“陌生”来

                       武汉园博园·王受之的“缺园”

   其实江南古典园林从来就不乏“迷宫”之趣,高妙的假山如苏州环秀山庄,次者如狮子林,至于用曲廊、折墙分隔空间形成“迷境”的妙构,则比比皆是,后现代建筑理论家詹克斯(Charles Jencks)曾这般描述苏州园林的空间知觉:答案永远被悬在空中,这大概是对“迷”和“趣”的最好注解了。“缺园”使用了文化拼合的手法,用西方古典园林的绿篱、镜面板取代东方古典园林的折墙,虽然多了些“好玩”和“有趣”,但园林要素的形式冲突产生的文化“拼缝”却显得过于刺眼。相较而言,巴瓦的花园完全采用了现代设计形式与手法,营造了一个长方形下沉园。花园以竹为主,姑且称其为“竹园”。园四边唯有北墙高于地面且超过人的视线,墙以大小竹节捆束而成,成为园外唯一可以看到的巨型“竹照壁”,沿壁东北下行进入园内,可见满园竹子,还可见“竹照壁”后嵌有无数竹管,导水形成壁泉,水流沿溪漫泄,汇入东侧水池,池边金属种植槽、栈道与青砖平台参差穿插,连接着通往竹林的多条折行步道。循路蛇行,可在林中看到几处停留空间,一处以异形水盘造出镜面水景,一处以砖台竹笼配合弥漫水雾,表现幻境的情趣。自园西北拾级而上出园,可回望以金属网石笼砌筑的南墙,其金石质感与北面的“竹照壁”相映成趣

武汉园博园·巴瓦的“竹园”


  设计师巴瓦的园林思想有法国血统,对几何的西方古典形态有细腻的演绎,但游园其中,又能觉察出作者对东方文化的理解,除引入中国人青睐的竹、青砖等材料外,其空间和造景还颇具东方园林意趣,不由得让人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竹园虽是现代西方设计手法,但其布局外简内繁,空间旷奥变幻,声形色质的妙用,却暗合了东方园林韵味,让人心生亲切,不知游园人是否有这般同感?此外,两园相较,“缺园”的使用乡土乔灌草本植物,利于“低维护”,植景完成度颇高。竹园的灵秀因竹、水而生,但竹林和林下地被有待进一步培植养护,水质的管护也还需加强。

  园博会引入“大师园”,是希望能看到大师们的思想和创新,其实验性、前卫性的作品或幽默诙谐,或隽永深刻,引发出人们对花园全新的解读,解读过程自然就发生在懂与不懂之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届园博会的“大师园”达成了预期目标。非要分出个伯仲,简约奇思可推科纳的“月之园”,细腻隽永当属巴瓦的“竹园”。 (图片中,科纳的草图来自中国风景园网http://www.chla.com.cn;王受之的草图来自武汉市园林院微信


张斌

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名胜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风景园林理事会理事


 【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武汉开办之际,“华农景园”微信公众号特开设“我看园博”专栏,欢迎大家发表有关本届园博园的所思所想!  投稿请以“我看园博投稿+作者姓名“为邮件主题,发送至邮箱 yeying@mail.hzau.edu.cn



电话:027-87282135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 洪山区狮子山街一号  邮编:430070

CopyRight 2014 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