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 >> 正文
【我看园博】荆山楚水江汉韵---武汉园博园山水空间格局分析
发布时间:2015-10-21

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区摹写江汉

武汉园博园;山水空间格局;理水

   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与硚口区交汇处,汉口张公堤西段长丰绿地和金口垃圾场,占地面积200公顷,其中东西湖段用地总面积约85.05公顷(包括拓展用地34.02公顷);硚口段用地总面积117.18公顷(包括拓展用地15.09公顷)。为彰显本届园博会地域特色,园区以楚文化为文脉,与江汉地区--湖北--武汉的地脉紧密结合,“荆山楚水”成为展示湖北山川与人文风情的重要载体。

1摹写江汉地区山水形胜

   武汉园博园“荆山楚水”的山水格局 ,仿照云梦泽“平原-湖沼”的地景,从文化传承方面延续了江汉地区的历史,从空间布局方面摹写了江汉地区的山水形胜。

摹写江汉——武汉地区水网特征图

1.1 荆山楚水问名

   北部荆山源自“荆山楚源”,荆山本是湖北荆州地区大巴山的余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因昔日长满荆条而得名。3000年前,楚王在此地壮大楚国成春秋五霸,故有“荆山楚源”之说。南部楚水以云梦湖为心,古云梦沼泽形成于先秦,包含山地丘陵等地貌单元,且水陆相间,是江汉地区湖泊的统称,因而园博园南部楚水,以云梦湖为名,是江汉地区地脉与文脉的传承。古时,荆亦作楚,荆山楚水总体上彰显江汉地区楚文化的神韵。

1.2 荆山楚水格局

   湖北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环绕着中间富饶的平原湖泊,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荆山呈北西~南东走向,是西北山地大巴山的东段的一部分。其地势向南趋降为海拔250500米的鄂中丘陵。鄂中丘陵包括荆山与大别山之间的江汉河谷丘陵、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水流域丘陵、过渡到低平的江汉平原,整个地势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湖泊密布、河网交织。湖北的植被资源具南北过渡特征,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湖北省植被生境可分为山地、丘陵、岗地、平原,河流、湖泊与湿地五大类。

   武汉园博园山水格局则模仿江汉平原北高南低的布局,以 “北掇山,南理水,中织补”为规划结构,在园博园原有地貌的基础上,将湖北山水形胜微缩在园博园中。北部金口垃圾场一带地势较高,而南部长丰绿地以前是鱼塘沼泽地势较低,顺势而为成“楚水”。掘湖所得土方以及城市产生的渣土,在垃圾场顶部堆放、夯实,形成45.0m的人工山峰“荆山”。中部张公堤绿道结合北部荆山地形,以绿桥连接南北山水。

园博园地形规划前后对比

  园博园总体上摹写湖北地区从山地到湖泊丰富的山水形胜:从北部谷地、东西向绵延山地、山涧逐渐过渡到南部湖泊溪流和丘陵。“荆山”呈东西走向,取湖北荆山平缓,绵延不绝,平原和山峰相互交错的山形走势以及其湖北植物及地域生境的展示。“荆山”为主峰,周边地形变化丰富,有40.0m38.0m的次峰;在水系上,“楚水”的水系营造体现江汉平原湖泊星罗,水网交织,垸堤纵横的水体特征,常水位为19.15m

2“一脉两谷三峰,一湖七岛四溪”的布局形式

   园博园偌大的园区,在山水骨架的分隔下,整体园区被分为3个主要景区和7类主要展区。各园区既相对独立,又在整体上有机联系。北部以山为主,东西主次峰逶迤起伏,山谷开合变化,形成“一脉两谷三峰”;南部以水为主,主湖汇聚北部山涧、山谷之水,湖中小岛延续周边小山之势,依水形造山势,依山势转水流,形成“一湖七岛四溪”。

园博园山水空间布局分析

2.1一脉两谷三峰

   “山贵有脉”,荆山一脉呈东西走向,取漳县荆山山脉之势,溯源于楚文化之根基。两谷是指“银杏谷”和“盛世花谷”,利用荆山北侧两个山头形成的谷地,以银杏谷地为特色体现漫山金叶的风景。三峰是指自西向东分别布置高38m40m45m(主峰)的三座山峰,主、次峰之间因地制宜。

   荆山是人工掇山而成,将园区南部挖湖的土方用以堆高10余米,最高峰45m左右。荆山原是金口垃圾场基址,利用垃圾好氧降解,经覆土填埋、渗沥液收集排放后,按照垃圾填埋场使用的相关规范和整治目标,处理后垃圾山将达到中度使用要求[1]。考虑到生态重构后的山体环境承载力较低,故而种植栾树、紫薇、三角枫等植物以修复山体,不作展园布置。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LID)对山体进行保护。在“荆山”设置生态草沟汇集雨水,将山体地表径流引入南部“楚水”溪流源头并通过植物净化进入楚水大水面,地表径流可作为“楚水”景区的补给。

生态重构后的荆山

2.2 一湖七岛四溪

   楚水原是鱼塘池沼,故就低凿水,顺应自然地形布列山形水系。园博园北侧紧临金银湖水系的下银湖,是“楚水”景区引水的水源地。由下银湖水系机械取水集于园博园“荆山”山腰位置,经荆山西侧生态草沟重力流入楚水湖面。

   楚水整体呈一湖七岛四溪的布局形式,以云梦湖为心,北设长江文明馆,通过屋顶花园与北部荆山相连,南临众乐苑,为低地丘陵区。七岛分别用于公共空间(祥鹤岛)、省园(湖北园)和城市园(杭州园等),虽邻水布局,功能不同,但求在变化中寻求沿水立面的统一。

    溪涧位于云梦湖外围:西侧醉花溪结合岩石园形成的山涧,植以乌桕、樱花等,营造“楚源花涧、落英缤纷”的意境;花语岛南侧为竹影溪,呈“竹影婆娑胜花溪”的景象;云梦湖东侧为芙蓉溪,木芙蓉成片种植,形成“芙蓉花开意连绵”的风景;云梦湖东北侧为杉花溪,以杉类植物为主,点缀开花植物,形成“杉花交错水潆洄”的诗意空间。

云梦湖俯瞰

3布局特征及成因

3.1聚则辽阔,散则潆洄

   园博园水系布局以云梦湖为心,向四面形成潆洄的溪涧。云梦湖静水面辽阔,环湖以《楚辞》中的植物为主,结合水际水岸植物,水岸富有动态变化,四条花溪(醉花溪、竹影溪、芙蓉溪、杉花溪)分隔静水面为七座小岛,呈现动态环绕的景象,营造楚韵流香、七星环绕的氛围。

   山水空间格局影响了园博园景区和展区的布局,山形水系将整个园区分成了不同的开阔大空间与局部的小空间,每个空间主题和功能各异。不同景区和展区空间组织方式不同,或呈现以水为心的环湖序列,或呈现自由松散的集锦布局,或呈现连续画境的串联式布局(表1)。

    园博园北部因人工堆筑的主山无法承载过多的建筑,展区避开主山分散布置,集中在园区以西,大体上沿等高线和场地形态线性排布。而南部云梦湖是园博园最大的水面,也是南部展区的中心,长江文明馆和七个岛屿环绕云梦湖,形成湖溪相连的水体形态,故周围的城市展园,例如杭州园、镇江园、靖江园、丽江园等展园依照湖面和岛屿形态向心式布局,呈现出集锦式特点。“楚水”以水为心,展园环绕水心,既互为因借,又串联成环。

3.2背山面水,山水相融

    合理的建筑布局强化了山水格局,植物竖向上强化了山水空间,在色彩上烘托了氛围,形成了山水相融的连环画卷。在地形上,北高南低促使园博园呈北山面水的格局,通过山脉动势的延续,将整体地形形式引导到云梦湖大水面,终以楚风汉韵岛为焦点,呈现了整体上山水融合的格局。

3.3山水空间格局形成溯因

  园博园山水空间格局的形成在山水理法上得益于园林空间布局方法的传承,在地域文化上深受江汉平原地域特色的影响,在功能布局上形成了集锦式、串联式等多样的布局方式。该山水格局既是顺应地形、彰显地域特色的结果,也是理景艺术的传承和功能布局的要求。

3.3.1园林空间布局的影响

   “水令人远,石令人古”[2],山体水系是中国园林的构架和主体,讲究“先立宾主之位,后定远近之形”,园博园以“荆山”为主峰,借荆山之势,次峰相应。根据山之“三远”原则,依次定三座山峰高度为45米、40米、38米。中国传统园林理水“大分小聚”,即“大水面宜分,小水面宜聚。水分而见其层次,游无倦意;水聚则不觉其小,览之有物”。云梦泽水面辽阔,便用洲、岛、堤、桥等“隔”的手法划分水面,丰富了水面层次,拓宽了景深效果。

3.3.2 江汉平原地域特色的影响

  园区位于湖北武汉地区,该区地处江汉平原地带,地理特征上以湖网交织密布为特色,文化特征上以楚地屈骚文学为特征。因此,园区在空间布局上仿照水网密布的空间特征,植物也选取了楚辞中的代表植物。

3.3.3展园布局的空间形式要求

   博览园是一类特殊的园林绿地,该类绿地为集锦多种园林风格,需要特殊的山水空间格局。武汉园博园的山水空间,通过山水骨架的分隔形成的“一脉两谷三峰、一湖七岛四溪”恰好为园林布展提供了多样丰富的空间形式。

结:

  本文分析武汉园博园“一脉两谷三峰、一湖七岛四溪”山水空间格局形式,总结了园博园山形水系“聚则辽阔,散则潆洄;背山面水,山水相融”的格局特点。一方面,该山水空间格局摹写江汉地区山水形胜,体现江汉地区河网密布的地域特质;另一方面,此格局为集锦式园林布展提供了空间和氛围,对于展园的布局营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今后博览园类的选址布局和理水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体现了风景园林创造持续美好生活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孟勇,黄健,武立华. 垃圾填埋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以2015年武汉园博园“荆山”为例[J]. 园林,2013,12:30-33.

[2]文震亨. 长物志[M]. 金城出版社,2010.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由作者自绘和自摄

烨,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博士研究生;

余青怡,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2012-1

指导老师:高翅

鸣谢:本文从选题到撰写,在高翅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谨此致谢!


电话:027-87282135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 洪山区狮子山街一号  邮编:430070

CopyRight 2014 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