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 >> 正文
【我看园博】深柳疏芦,水木相生——武汉园博园水系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5-11-02

摘 要:武汉园博园水系呈“一湖七区,湖溪相联”的空间格局,由湖、池、溪、瀑等水体类型组成。对武汉园博园楚水水系中小石潭、荆山溪涧、云梦湖以及杉杉湿地的实地调查表明,武汉园博园水系植景设计形成了各种疏密相间的植物界面与开合有致的植物空间以引导视线与游线;但植物种类较为单一,景区特色与文化特质略嫌不足

关键词:武汉园博园,水体空间,植景设计,水生植物

1 荆山楚水江汉韵

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选址于武汉市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西段,基址原为武汉最大的垃圾处理厂——金口垃圾场。为突显本届园博会的地域特色,以楚文化为背景、展示湖北地域山水风貌与人文风情的“荆山”、“楚水”构成全园的山水骨架。

园博园水系源头位于荆山峰顶的小石潭瀑布,喷流而下的水体汇集成潭,继而向西南蜿蜒萦回至北区生态浮桥,转而接入南区台地园小瀑布,再由小瀑布分流汇入南区湖溪。此外,荆山山体还设置了生态草沟汇集雨水,将山体地表径流引入南部楚水溪流源头,通过植物净化进入云梦湖,作为楚水景区的水源补给。南区水系以云梦湖为主体,呈现“一湖七区、湖溪相联”的空间格局,七条溪水沿湖布局、顺地势而成,并结合水际、水岸植物,形成醉花溪、竹影溪、芙蓉溪、杉花溪四条特色花溪。

2 随曲合方,三远皆宜——武汉园博园水系植物空间特质分析

武汉园博园的水景序列由源至流大体由瀑、潭、溪、涧、湖构成。水体形态有曲有方、旷奥相间,水体势态动静交呈,形成了“聚则辽阔,散则潆洄,开合有致”的水系空间布局。水际岸边的植物选择与配置根据水体不同的形态、势态,“量其广狭,随曲合方”[1],突显水势之“三远”。

云梦湖水面空间开阔,宜远观。水际植景注重整体效果,多种纯林片植,形成高低起伏的林冠线,疏密有致,预留透景空间,创造出近岸广水的“阔远”之感。

杉杉湿地等小池塘,于水面筑岛通桥以划分空间、丰富层次,堤岛岸边花木围峙,形成较为幽谧、安静的水景空间。天光树影倒映水面,别有景物至绝,微茫缥缈的“幽远”之感。

芙蓉溪、竹影溪等线形水体,水狭长,因势而绕,不受拘束。“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水尽出不唯无盘折之远,兼何异画蚯蚓!”[2]四条花溪在溪岸两侧栽植花木,强化了线性的水体空间。一带溪水倒映两岸树丛,形成静谧幽深的空间气氛,似有烟雾溟溟,隔而仿佛不见的“迷远”之感。

3 浮水弄影,镶峙成境——武汉园博园各水体空间植景分析

园博园中的水体空间形态、势态各异,依据植物与水体结合的方式,可分为“浮”、“镶”、“峙”三种:“浮”指在水面种植各类沉水、浮水、挺水植物,“镶”指沿水际种植低矮灌木、草本、藤本和地被植物,“峙”即指在水岸种植高大乔、灌木。依据植物的组合方式及形成的空间形态,可分为“群镶”、“散镶”、“镶嵌”、“点峙”、“列峙”、“围峙”等多种形式。

3.1 怪木斜欹,根蟠石岸——小石潭瀑布区植景分析

小石潭景区是全园水系的源头,瀑布自山顶喷流而下,击石四溅,飞珠若帘,俨有飞流千尺之势。瀑布下有小水一潭,周围回环叠石驳岸,气势阽峻。

小石潭水面点缀浮水植物睡莲、挺水植物水葱、旱伞草等,水际镶边植物主要有大花美人蕉、旱伞草、黄菖蒲、再力花、芦竹等,水岸石隙中下层镶嵌种植杜鹃、金叶大花六道木、锦带、铺地柏等小灌木,上层点峙鸡爪槭、黑松、黄栌、朴树等乔木。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曾论述叠石岸植物造景的手法:“湖石四围,泉清可见底。中畜朱鱼、翠藻……四周树野藤,细竹,能掘地稍深,引泉脉者更加……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者,皆入画图。”可见,“野藤细竹、四时不断、皆入画图”是文氏提倡的石岸植景设计原则,其本质即追求山林野趣的意境与季相变化丰富的植景效果

小石潭沿岸植物高低错落,并留出大小不同的缺口,以供游人亲水及隔岸观景,西岸与东岸点峙枝干横斜的朴树与黑松各一,一方面分隔了水体空间,另一方面自南向北望去,颇有“怪木斜欹,影浸寒水,根蟠石岸,轮囷万状”[2]之画意。在季相结构方面,小石潭景区春花与秋色叶植物配置较单一,春季观花植物仅有杜鹃等少数几种,秋色叶树种有鸡爪槭、南天竹等。春花与秋色类植物略嫌不足。在植景意境营造方面,小石潭景区野趣不足,若适当增加藤本攀缘类植物与竹类,营造出“怪藤磐石、探幽竹里”的深山意趣似为更妙

3.2 峙列斜探,深远无尽——荆山溪涧区植景分析

荆山溪涧景区连接了园博园的南北水系,同时汇集山体地表径流,经过植物过滤后一并汇入南部云梦湖。因此溪涧区的植物配置除了适宜水体的空间、意境之外,还要注重其水体净化、过滤的功能。

荆山溪涧的水流自小石潭而下,蜿蜒萦回至北区生态浮桥,转而接入南区台地园小瀑布,总长约五六百米。北段溪涧较为狭长,溪岸依然为叠石驳岸,水面点缀少量睡莲、黄菖蒲,水际群镶再力花、旱伞草、花叶美人蕉、水葱、芦竹等挺水植物,水岸石隙中下层镶嵌金丝桃、木芙蓉、茶梅、金边黄杨、栀子、南天竹等,上层点峙鸡爪槭、日本早樱、朴树、杜英、乌桕、柚子、枇杷等乔木。南段水面逐渐开阔,水岸浅滩入水,岸上点缀山石固坡,其水面、水际、水岸植物种类与北段差异不大,但是植物数量与密度较北段有所增加,部分溪段于两岸夹峙垂柳,形成较为封闭的植物空间界面

由于荆山溪涧区水面较窄,水深较浅,为了与之协调,植物多以株高较低的挺水植物与低矮灌木为主,上层少量点峙乔木。一般以黄菖蒲、美人蕉、再力花等3~5株一丛镶嵌于水岸石隙间,清新秀气、雅致宁静,或者岸边植物如木芙蓉红色花朵相互映衬,在水面上形成清晰的倒影,将溪流与植物融为一体,植物的掩映增加了水体的层次,令溪流更显深远无尽。

3.3 芙蓉始发,紫茎屏风——云梦湖植景分析

云梦湖是园博园南区的中心水面,湖水自荆山山顶蜿蜒汇聚于此,湖面辽阔,视野宽广、岛屿成群、溪涧环绕,水岸以浅草坡入水,点缀块石,易于游人亲近水面。南区的主体建筑——长江文明馆坐北朝南,临湖而建,其余展园错落分布于湖面的大小岛屿之上由于武汉地处战国时代楚国范围,是《楚辞》的发源地,云梦湖植景设计方案中拟选用《楚辞》中记载过的植物造景。据相关资料记载,《楚辞》中记载过的华中地区乡土植物包括薜荔、扶桑、芭蕉、辛夷、木兰、桂花、 女贞、竹、柏、柚子、橘、芦苇、芒、菖蒲、茭白、荷等26[3]

实际调查发现,在云梦湖较多使用了扶桑、芦苇、菖蒲、荷等《楚辞》中提及的水生植物,水岸仅有桂花、竹等。究其原因,盖因《楚辞》中植物的最大特色是以“香木、香草”比喻人忠贞、贤良的品德,其中提到的植物大都具有芳香特质,且以草本花卉和水生植物为主,乔木种类较少且树形不够高大丰满,植于湖岸不容易形成辽阔壮观的林冠线背景;再者,辛夷、木兰等不耐水湿的植物也并不适宜种于水岸。所以云梦湖水岸植景中的上层乔木仍较多采用了垂柳、水杉等常见耐水湿树种,下层除了《楚辞》中提及的植物,大花美人蕉、再力花、木芙蓉、杜鹃等也较常见。

总的来说,云梦湖植景与《楚辞》所述“芙蓉始发,杂芰荷些。紫茎屏风,文缘波些”尚有差异。若水面适当增加菱、浮萍等浮水植物,水际镶边植物适当增加芦苇、芒草、竹类等,既可净化水质,又可为湖景增添自然野趣之意味

3.4 借木障水,杉影婆娑——杉杉湿地植景分析

位于武汉园博园北入口外的杉杉湿地是独立于楚水水系的一处小池塘,毗邻北游客中心,与西侧金银湖仅一路之隔,是为了保留原有的50棵水杉而修建的一处小型杉林湿地。

整个景区以“人”字型水塘为中心,木栈道跨水而建,将水塘分隔为大小不等的若干水面,每段栈桥两侧植有雨久花、菖蒲、芦苇等挺水植物。水岸以浅草缓坡入水,水际以多丛小片群镶再力花、美人蕉、水葱、黄菖蒲、芦苇等挺水植物,倒影入水,自然野趣,疏落有致。岸上大多为乔-灌-草三层结构,下层群镶鸢尾、吉祥草,中层点镶木芙蓉、桂花,上层群植水杉、池杉和中山杉,高低错落,具有一定的韵律节奏美。水杉高耸笔挺的倒影在明净的水中随波微动,犹如一幅灵动的自然山水画,也增加了水体的深度。

水塘东侧水域有小岛三四,岛上错落栽植了水杉、朴树,自栈桥由西东望,层层树木掩映着远处的建筑,既丰富了水面层次,又不至过于闭塞,使水面显得深远幽长。水塘西侧堤上列峙若干株水杉形成虚界面,透过稀疏的树干远借塘西金银湖之景,似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之境。

4 小结

4.1 深柳疏芦——植景设计中植物应用种类分析

《园冶相地 江湖地》谈到:“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其中“深柳疏芦”一词概括性的点出了武汉园博园水系植景设计中应用的植物种类:“疏芦”指水生植物,包括浮水植物与挺水植物,一般多以小片丛植的形式植于水面和水际,丰富水体色彩、柔化水岸边界;“深柳”包括各类湿生和耐水湿植物,植于水岸掩映水体,丰富水体空间层次。

武汉园博园小石潭、荆山溪涧、云梦湖、杉杉湿地四个水景区中水生植物以挺水植物为主,其中大花美人蕉、水葱、黄菖蒲、水葱、芦竹等株高在150cm以上的大型水生植物较为多见;浮水植物有睡莲、荷花等点缀于水面。水岸以观花灌木和秋色叶树种为主,其中木芙蓉、杜鹃、鸡爪槭、柳、朴树、水杉是应用频率较高的树种。

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处,城市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加之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地处武汉,对水生植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有着天然优势。园林博览会也是展示园林植物新品种选育、应用和栽培管护技术的平台,武汉园博园水系植景设计中常用的水生、湿生植物,多局限于美人蕉、黄菖蒲、垂柳、水杉等十余种常见植物,往往造成不同水体空间植景单调雷同的现象,且并未凸显出武汉的地域特质,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的。

4.2 水木相生——植景设计中视线引导分析

水边植物切忌等距种植及整形修剪,以免失去画意。水岸栽植片林时应注意留出透景线,利用树干、树冠形成景框,远借对岸景致。如杉杉湿地西岸成排的水杉形成的虚隔屏障使得远处金银湖若即若离,引导游人视线望向远处,扩大了水体的空间感。一些姿态优美的树种,其斜向水面的枝、干也可作为画框与远处的风景构成自然的画幅。如小石潭景区水潭两岸点缀的姿态横斜的黑松与朴树,其本身虬劲的姿态与深潭瀑布即构成一幅天然山水画,若北向南望去,透过层层枝干,远方流动的水景与嬉戏的游人一同被框入了画框,正是李渔所言之“无心画”。

4.3 花溪探幽,云梦仙境——植景设计中意境营造分析

中国园林长于从植物的生命美、形态美到意境美层层递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实现园林赏景的情感升华。植物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源远流长而又积淀深厚,历代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所述内容都离不开植物,或透过植物描写来隐喻情感。

武汉园博园水系植景设计中,云梦湖周边的溪涧两岸通过特色植物的种植形成醉花溪、竹影溪、芙蓉溪、杉林溪四条特色花溪。调查中发现,由于溪水两岸植物的数量不足,加之长势不佳,并未形成较为封闭的空间界面与静谧幽深的空间环境,离“落英缤纷、竹影婆娑、芙蓉花开、杉林成片”的意境还显差距。云梦湖植景设计中试图通过采用《楚辞》中提及的植物营造“芦花茫茫,涟漪阵阵,水天一色”的云梦仙境,可是实际水景中由于植物种类的缺乏与数量的不足,很难感受到那种平沙渺渺,芦丛荡舟的野趣。

参考文献:

[1] (明)计成, 陈植 注释. 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2] (宋)郭熙, 郭思.林泉高致[M].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

[3] 潘富俊.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5] 高翅. 植物认知与植景设计[J]. 风景园林,2012,05:50-51.

注:文中所有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自绘和自摄

 

张 楠,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博士研究生;

王瑶瑶,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高 翅

鸣谢:本文从选题到撰写,在高翅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谨此致谢!


电话:027-87282135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 洪山区狮子山街一号  邮编:430070

CopyRight 2014 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