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至12月10日,景园博谈——风景园林学进展·博士学术分享系列讲坛开讲,10位博士生分三期进行《风景园林学进展》课程研究成果报告,研究生200余人参加了活动,张斌、裘鸿菲、邵继中、王鹏程、刘文平等老师在讲坛过程中予以了点评与指导。
讲坛第一期围绕生态服务主题,展示了不同尺度的城乡环境研究成果。贺敏文基于社会和空间公平的视角,对武汉市街道内各项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公平性评价;向炀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不同季节地表城市热岛的驱动机制、交互影响,为政策制定和城市规划提供了依据;许骄阳以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恢复为题,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居民生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森林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及三峡库区生态大保护提出建议;叶阳通过建立排水系统模型,以武汉市青山区为例讨论了绿地雨水利用能力、单位面积流量和绿地对雨洪风险的控制。
讲坛第二期聚焦传统园林和老城空间,从建构、营造等角度进行了理法探析和实践研究。刘彦辰以古代画作为基础,对竹作编篱、建筑的制作工法及审美流变展开分析,总结明清园林竹作“工艺”特点,梳理了明清竹作样式的基本谱系;苏晓丽结合传统医学理论,从固精、养气、畅神三方面对明清园林空间营造方式进行探析,获得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康养的实施途径。杨民阁则针对地下空间进行了方法探究,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了服务于老城地上地下一体化的地下空间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和共享平台。
讲坛第三期围绕乡土景观及LCA展开,分别对理论剖析、案例定量分析进行了研讨。苑竟达尝试在区域尺度运用风景特质识别的方法,对湟水谷地保护地整合优化进行研究;孙译远基于县域与村域衔接的尺度层级,在景观特征识别基础上进行景观质量评价,为村域尺度村落管护提供依据;谢德灵对中西方语境下的乡土风景进行词源对比分析,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初步构建了国土尺度乡土风景特质的构成要素分类体系。
据悉,本次博士学术分享系列讲坛,是园艺林学学院研究生学术年会的一部分。讲坛以“景园博谈”的形式呈现,与会研究生积极互动交流,导师们精彩点评和指导,寓思于论,寓教于谈,促进了师生、硕博士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能动性与创新激情。
学术分享环节
交流讨论环节
撰文:孙译远
审核:张斌